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常德悲剧:让谴责无差别杀戮之声更加响亮一点
2024【公共营养师】培训报名通道已开启,不限学历,23岁及以上可报!还能领2000补贴
【惊】"以为要写遗书"! 飞温哥华航班遇炸弹气旋 华人崩溃大哭 连空姐都吐了; 客机颠簸盘旋3小时
魏加宁:日本之所以能走出“大衰退”,靠的是不断改革,而不是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
国内突然宣布,将大规模调整经济布局!又一朝阳行业悄然崛起,新一轮机会出现了!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3年11月22日
2023年11月23日
2023年11月23日
2023年11月24日
2023年11月25日
2023年11月26日
2023年11月26日
2023年11月27日
2023年11月28日
2023年11月28日
查看原文
其他
房颤合并心衰:急诊处理与导管消融并重
临床技能专辑
离床医学
2023-11-22
收录于合集 #临床技能
400个
房颤合并心衰:急诊处理与导管消融并重
引用:王雨锋,马长生. 房颤合并心衰:急诊处理与导管消融并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2,31(7): 849-853.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当前全世界约有 3 350 万人罹患房颤,预计至 2060年,房颤患病率还会增加一倍。房颤患者急诊就诊率较高,美国数据显示,2014 年因房颤急诊就诊占所有急诊访视的 0.5%,而 2007—2014 年房颤相关急诊就诊率增加了 30%,且超过 60% 的急诊房颤患者需要住院行进一步诊治。心力衰竭(心衰)同样是急诊的最常见心血管病之一,也是房颤最重要的合并疾病。
据统计,急诊房颤患者近 40%合并心衰,且随着房颤进展,合并心衰比例更高 。
不仅如此,急诊房颤患者 1 年内死亡率高达 11%,其中 1/3 的死亡原因与心衰急性发作有关。
除抗凝治疗和合并疾病的管理外,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主要治疗手段还包括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
随着近年来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和技术手段的变革,
射频消融成为节律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在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症状及预后方面的地位也逐渐彰显。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及相关鉴别诊断
胡大一:如何面对没有症状的持续性心房颤动?
NEJM: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附原文)
视频:心房颤动及相关心电图诊断
高清3D视频:心房颤动是怎么发生的?
房颤治疗:常用抗凝药使用及转换(新版建议)
心房颤动的治疗用药
老年房颤抗凝治疗新观点!欧洲心脏病学会2020年房颤指南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1 室率控制
室率控制一直是房颤及心衰治疗的基石手段。
对于急性发作患者,将心室率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可减少因心动过速造成的房颤和心衰症状加重,同时也可降低因心率过快造成的心排出量减少以及心肌重构等风险。
心室率控制的最佳目标目前尚无定论
,RACE Ⅱ研究表明,与严格控制心室率(<80次 /min)相比,宽松心室率控制(<110 次 /min)在减少临床事件、改善症状方面无显著差异,
因此对于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宽松心室率控制是可接受的(心动过速心肌病除外)。
房颤急性发作时,紧急室率控制的药物主要包括 β 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NDCC)、洋地黄类药物和胺碘酮。
其中 NDCC 由于负性肌力作用禁用于射血分数降低心衰
(HFrEF)
;对于严重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可考虑静脉应用胺碘酮,但也仅作为其他药物室率控制失败的二线方案。
因此对于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急诊处理时 β 受体阻滞剂和洋地黄类药物为室率控制的常用药物。
但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两种药物并未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
2014 年发表在 LANCET 上的一篇 Meta 分析纳入 10 项心衰患者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和安慰剂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发现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中,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显著减少全因死亡风 险(HR=0.73, 95%CI:0.67~0.80, P<0.001), 而 在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中无显著获益(HR=0.97, 95%CI:0.83~1.14, P=0.73)。2017 年另一篇发表在 JACC上的 Meta 分析纳入了 11 项 HFrEF 相关的 RCT,将心率分成 <70,70~90 和 >90 次 /min 三组,观察不同心率水平下 β 受体阻滞剂对心衰合并或不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影响有无差异。
结果表明
,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与心率控制水平无显著相关;对于窦性心律的心衰患者,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可显著减少死亡风险(HR=0.73, 95%CI: 0.67~0.79,P<0.001),而对于房颤合并心衰患者,无论心率控制在哪一水平,β 受体阻滞剂均不改善全因死亡风险(HR=0.96, 95%CI:0.81~1.12, P=0.58)。
地高辛常用于 β 受体阻滞剂不耐受或无法控制心室率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但需要注意药物安全使用剂量。
2018 年 JACC 发表的 ARISTOTLE研究再分析揭露了地高辛的安全性问题。研究纳入 5 284 例使用地高辛治疗的房颤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心衰分为 2 组,再根据倾向性评分按照 1 ∶ 3匹配未使用地高辛的对照组。
结果发现
,血清地高辛水平每增加 0.5 ng/mL,死亡风险增加 19%,且无论房颤患者是否合并心衰,地高辛均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2020 年发表在 JAMA 上的 RATE-AF研究纳入 160 例持续房颤合并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以上患者,随机分组至低剂量地高辛(平均 161 μg/d)和比索洛尔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患者自评生活质量评价。随访 6 个月后发现,两组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28)。地高辛组不良事件较比索洛尔组更少。
该研究
为低剂量地高辛的安全性提供了证据,但预后方面的对比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
2020 年 ESC 房颤指南将 β 受体阻滞剂和地高辛均作为心衰合并房颤的Ⅰ类推荐,而 2021年 ESC 心衰指南则更加保守,对两种药物的推荐均为Ⅱ a 类。
房室结消融联合永久起搏器植入作为室率控制的非药物治疗方式,仅在药物或节律控制无效情况下作为Ⅱ a/ Ⅱ b 类推荐。因此,
基于目前研究成果,虽然室率控制在急诊处理中能够改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临床症状,但在改善预后方面证据仍不充分。
2 节律控制
节律控制在房颤治疗中的地位曾饱受争议。
2002年在NEJM上发表的AFFIRM研究纳入了4 060例房颤患者,1 ∶ 1 随机分组至节律控制组和室率控制组,随访 3.5 年发现,两组全因死亡风险无显著差异(HR=1.15, 95%CI:0.99~1.34, P=0.08);
而后 2008 年同样发表在 NEJM 的 AF-CHF 研究对比了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中两种治疗方式的预后,研究结果仍然提示节律控制与室率控制在减少心血管死亡风险方面无显著差异(HR=1.06, 95%CI:0.86~1.30,P=0.59) ;
时至 2020 年
,仍然发表在 NEJM 上的 EAST-AFNET4 研究却有了不同的发现 :早期节律控制在改善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心血管死亡、卒中、心衰加重及 ACS 住院)方面要显著优于室率控制组(HR=0.79, 95%CI:0.66~0.94, P=0.005)。
EAST-AFNET4 之所以得出不同结果,
一方面在于节律控制的时机
:AFFIRM 研究中仅 1/3 患者为初发房颤,AF-CHF 研究中近 70% 为持续房颤,而 EAST-AFNET4 中入选患者均为早期房颤,其中 1/3 仅有 1 次房颤发作,1/3 为无症状房颤 ;
另一方面在于节律控制策略的转变 :
AFFIRM 研究节律控制组中,2/3 患者使用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治疗。由于药物的副作用或者节律控制效果欠佳,节律控制组中 38% 患者交叉至室率控制组,仅有 63% 患者维持窦律。AF-CHF 研究节律控制组中,至随访12 个月,82% 的患者使用胺碘酮,21% 交叉至室率控制组,73% 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其中包括药物转复失败进行电复律的患者。而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和导管消融技术的进展,在 EAST-AFNET-4 研究的节律控制组中,决奈达隆和房颤消融占到了一定比例 ;在随访第二年,AAD(主要是氟卡尼和胺碘酮)使用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导管消融比例进一步提高 ;节律控制组中 82% 患者维持窦性心律。
EAST-AFNET4 研究重新确立了节律控制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主导地位,也进一步证明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和导管消融作为节律控制策略对房颤带来的获益。随后 EAST-AFNET4 研究亚组分析对房颤合并心衰人群做进一步探索,结果显示,早期节律控制相比室率控制同样减少主要终点事件风险(HR=0.74, 95%CI:0.56~0.97, P=0.03),且这种获益不受心衰类型的影响
。因此这一发现也为节律控制在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中改善预后提供了坚实证据。
在急诊复律手段中,AAD 常用于新发或阵发性房颤转复,但在房颤合并心衰患者中的应用相对局限。
既往研究表明,AAD 如普罗帕酮、氟卡尼等和 HFrEF 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因此指南提出这些药物禁用于包括房颤合并心衰在内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
静脉应用胺碘酮
可作为心衰患者紧急复律的选择之一,但复律作用有限且作用延迟,可在12 h 内降低患者心率。
静脉维纳卡兰
能够快速转复,效果优于胺碘酮和氟卡尼,可应用于轻度心衰和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DIAMOND 研究证实了
多非利特
在 HFrEF 中应用的有效性,但尽管其副作用较其他药物少,QT 间期延长风险较低,使用时仍需在院内密切心电监测下进行。
对于长期节律控制,指南推荐胺碘酮可应用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
(HFpEF)
和 HFrEF 患者(Ⅰ类),但指南也明确提出需要考虑其心外毒性。
决奈达隆
作为 AAD 的后起之秀,ATHENA 和亚组分析以及一些观察性研究都证明了其在房颤合并 HFpEF以及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心衰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ESC 房颤指南也将其作为合并 HFpEF 节律控制的Ⅰ类推荐。
但对于 HFrEF 患者 , 虽然ATHENA 事后分析发现决奈达隆并不增加稳定型HFrEF 患者的死亡风险,但 ANDROMEDA 研究的发现提示若 HFrEF 不稳定,或既往发生过心衰加重住院事件,决奈达隆则显著增加全因死亡风险。
由此也可看出,决奈达隆并不适用于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急性处理。
同步直流电复律相比药物复律更为有效,电复律术后 90% 患者即刻可转为窦性心律。因此,对于血流不稳定患者首选电复律进行节律控制。
但拟行电复律患者需要充分镇静,且在围术期充分抗凝。既往研究纳入 2 481 例发作 < 48 h 房颤患者,行 5 116 次电复律,结果表明成功转复后血栓栓塞发生率为 0.7%,而合并心衰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高达 3.3%,且心衰是发生栓塞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OR=2.9, 95%CI:1.1~7.2,P=0.03)。
因此对于心衰合并房颤,尤其是房颤持续超过48 h的患者,围术期抗凝尤为重要,即术前至少维持 3 周抗凝治疗或食道超声排除血栓,术后根据卒中风险评分行短期(4 周)或长期抗凝治疗。
虽然目前尚无研究探讨症状性心衰对电复律成功率的影响,但左室舒张或收缩功能障碍已被证明与房颤电复律后短期内复发独立相关 。复律后窦性心律的长期维持受到包括房颤持续时间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持续房颤复律后 1 年窦性心律维持率仅为 35% 左右。
因此,对于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长期获益仍依赖其他节律控制手段。
3 导管消融
相比室率控制以及药物和电复律,导管消融在改善症状及预后方面略胜一筹。
对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导管消融可以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甚至逆转心室纤维化程度。
CAMTAF 研究纳入 55 例持续房颤合并心衰 [ 射血分数(EF)< 50%] 患者,随机分至射频消融及药物室率控制组,随访 6 个月发现,导管消融组81%患者无AAD下仍能维持窦律,射血分数改善和明尼苏达心衰积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CAMERA-MRI 研究纳入 68 例持续房颤合并特发心肌病(左室 EF ≤ 45%)患者,随机 1 ∶ 1 行导管消融治疗和室率控制,随访 6 个月后发现,导管消融组患者 EF 改善 18%,而室率控制组仅改善4.4%。该研究中 36 例患者在随访 6 个月行心脏 MRI检查,结果发现导管消融组心肌纤维化程度较基线有所改善,而室率控制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房颤合并心衰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能否改善预后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早在 2016 年发表的 AATAC-AF 研究就曾尝试回答这一问题。研究纳入 203 例持续房颤合并 HFrEF 并植入 ICD 或CRT-D 的患者,随机分至导管消融和胺碘酮治疗组,随访 2 年后发现导管消融可明显减少房颤复发,降低全因死亡及计划外住院风险。随后 2018 年CASTLE-AF 研究问世,与 AATAC-AF 研究类似,同样纳入了 HFrEF 且植入 ICD 或 CRT-D 的房颤患者,对照组为包括节律和室率控制的药物治疗组,随访 3 年余发现,导管消融可显著减少 38% 全因死亡及心衰再住院的复合事件风险。虽然两项研究结果提示导管消融存在显著获益,但研究人群具有高度选择性,不能代表整体房颤合并心衰人群的特征 。
令人瞩目的 CABANA 研究发现
,相比药物节律控制,导管消融不能降低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卒中、严重出血以及心脏骤停复合终点事件风险(9.2% vs. 8.0%, HR=0.86, P=0.30),但在死亡率和心血管住院率的复合终点方面,导管消融组优于药物组 (51.7% vs. 58.1%, P=0.001)。
由于组间交叉率非常高 ( 导管消融治疗组 9.2% 未接受消融治疗,而药物治疗组有 27.5% 最终接受了消融治疗 ),严重影响了研究效力,故 CABANA 研究未能证实导管
消融在改善预后方面优于药物治疗 。
CABANA 研究纳入的心衰人群 90% 以上EF ≥ 40%,在其心衰亚组分析中,尽管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消融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相对更低,这提示导管消融在房颤合并 HFpEF 患者中的潜在获益。
随后 CABANA 研究一项关于心衰人群的事后分析发现,相比药物治疗,导管消融可显著降低43% 主要终点事件风险,同时减少房颤复发,改善生活质量。
这一发现为导管消融作为房颤合并HFpEF 改善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进一步提供证据。
但对 CABANA 这一事后分析解读仍需谨慎 :
一方面心衰人群中仍有近 10% 为 HFrEF,其结论不能直接外推至 HFpEF 人群 ;
另一方面,CABANA 事后分析将心衰定义为 NYHA Ⅱ级以上,由于房颤也会引起心功能不全症状,所以对于 EF ≥ 50% 人群是否可直接定义为 HFpEF 仍需要考究。
近期一项 Meta 分析表明,房颤合并 HFpEF 患者行导管消融,58% 患者可维持窦性心律,发生心衰住院和全因死亡事件的比例分别为 6.2% 和 6.3% 。
由于缺乏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对比的 RCT,研究无法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因此高级别证据的临床研究有待开展,进一步证实导管消融是否改善房颤合并HFpEF 患者预后。
今年发表的 RAFT-AF 研究对比了以导管消融为基础的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对房颤合并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纳入房颤频繁发作或持续房颤合并心衰(NYHA Ⅱ ~ Ⅲ级)患者,结果发现,两组在全因死亡和心衰复合终点事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71, 95%CI:0.49~1.03, P=0.066)。
RAFT-AF 研究之所以得到阴性结果,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
第一
,射频消融带来的获益可能存在延迟。例如消融后患者 EV 得到改善,这种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引起预后的改变往往是长期才能看到的,类似 CASTLE-AF 研究,随访两年后两组结局事件才出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由于早期随访中未观察到显著获益,RAFT-AF 研究提前终止了患者入组 ;
第二
,室率控制方案相对激进。在 RAFT-AF 研究室率控制组中,约 1/3 患者行房室结消融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这种室率控制手段的获益可能优于传统药物室率控制治疗,因此研究中两组对预后影响差异可能不显著 ;
第三
,RAFT-AF研究消融组中 11% 患者出现消融相关严重并发症,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消融带来的获益。虽然 RAFT-AF 结果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但相比室率控制,仍倾向于导管消融改善预后。
2020 年一项发表在 EHJ 杂志上的 Meta 分析纳入了 6 项有关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导管消融对比药物治疗的 RCT,结果表明,导管消融可显著改善症状,左室 EF 提高 6.8%,并显著减少 49% 的全因死亡风险以及 56% 的再住院风险 。
因此,导管消融是房颤合并心衰患者改善症状及预后的优选方案。
对于急诊处理后病情稳定的患者,射频消融可进一步缓解症状,改善预后。ESC房颤指南明确提出,应考虑某些房颤合并 HFrEF 患者行导管消融,提高生存率并减少心衰住院(Ⅱ a 类推荐);对于其他表型尤其是 HFpEF 患者,虽然目前尚无高级别证据支持,但一些观察性研究和事后分析提示了导管消融对这部分患者的获益。所以可以说,导管消融逐渐成为了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小师妹和俺建立了
资料分享群
,邀您互相交流,微信
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
轻触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